陆图资产

制造业四大难题亟待突破 转型升级不容易

发表于:2024-04-26 作者:陆图资产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6日,在近日于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2012中国大企业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从整体上看,这些企业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效益整体下滑、两极分化突出三个新特点。专

在近日于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2012中国大企业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从整体上看,这些企业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效益整体下滑、两极分化突出三个新特点。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创新能力薄弱、成本优势消失、增长方式粗放、竞争局面加剧"四大难题",急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多措并举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500强呈现三个"新特点"

记者在会议上采访发现,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呈现三个新特点:整体规模持续增长、总体效益明显下滑、两极分化特征突出。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有所提高,规模进一步增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其入围门槛从上一年的55.4亿元提高到64.0亿元,提高15.48%。据统计,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营业收入总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6%;资产总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从业人数达到126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0.00%。总体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是今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另一个新特点。据统计,今年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6304.5亿元,同比减少13.66%,其中亏损企业14家,比上年多8家;人均实现利润5.0万元,同比下降21.72%;收入利润率2.90%,同比降低1.24%;平均资产利润率3.18%,同比下降1.22%。

规模分布上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是第三个新特点。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分析说,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延续了以往"两头窄、中间宽"的模式,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从营业收入看,只有中石化一家企业超过万亿元,已达2.5万亿元;千亿级企业数量从28家增加到37家;500亿级企业数量61家,比去年增加5家;百亿级企业315家,比上年多25家;百亿元以下企业86家,较上年减少39家。

制造业"四大难题"亟待突破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制造业重返美国》报告中说,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多措并举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专家认为,从低端产品起家,向高端产品积累和创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建议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视品牌理念开拓发展空间,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

首先,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一是跟踪型创新,即密切关注并跟进核心技术新趋势,以最快速度模仿并开发产品,以较低开发成本分得一定市场份额;二是合作型创新,可以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纵向合作,也可以是产品及规模比较接近的企业间横向合作;三是独立型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这是企业长久生命力所在。

其次,重视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开展以品牌为中心的国际营销和服务,扩大产品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建议通过制定品牌战略,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全面系统地规划品牌建设、推广,确立清晰、稳定、统一的品牌形象,把竞争着眼点由产品竞争转移到品牌竞争上来。

第三,制定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建议制造业企业"练好内功",培育本土市场竞争力,采取渐进性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首先应是技术研发环节的国际化,其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国际化,最后才是生产环节的国际化。

第四,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应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鼓励探索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现代服务型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第五,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建议推动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和集约生产,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

第六,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载体。建议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聚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和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