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图资产

国内制造业空间逐年压缩 台商欲转战服务业

发表于:2024-04-27 作者:陆图资产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7日,习惯于代工生产的台商企业,由于缺乏策略性商业资源整合,单打独斗拼搏难有生存发展空间。转型升级、产业转移被视为台商唯一的出路。当下传统制造产业高企的劳动力、原料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欧债危机等问题,令诸

习惯于代工生产的台商企业,由于缺乏策略性商业资源整合,单打独斗拼搏难有生存发展空间。转型升级、产业转移被视为台商唯一的出路。当下传统制造产业高企的劳动力、原料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欧债危机等问题,令诸多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台商企业倍感压力。

昨日,由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合会(台企联)及南通市政府主办的"2012台商产业转型峰会"在南通举行,直接将议题锁定为"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推广"。全国台企联会长郭山辉在会上表示,中国大陆除了是"世界工厂",亦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台商若进军文化创意、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相当高。

困境:传统制造业发展空间逐年压缩

台商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经营状况如何?商报记者从峰会上了解到,不少从事制造业的台商处境都相当困难,譬如出口代工企业集中的东莞,台商企业的数量已从高峰时的1万家以上降至6000家左右。

台企联副会长、沃华集团总裁陈柏光称,随着大陆经济总量的提升及地区发展的加速,沿海地区传统第二产业发展空间正在逐年压缩,传统产业生产成本已无法与印度、越南、柬埔寨甚至与内陆地区许多内资企业竞争。加上跨国公司加快在大陆布局,习惯于代工生产的台商企业,由于缺乏策略性商业资源整合,单打独斗拼搏难有生存发展空间。荣光不再,转型升级、产业转移被视为台商唯一的出路。台企联财源开发委员会主委刘璟芳认为,大陆已成为大多数台商的主战场。

大陆产业结构正在快速变迁,制造业台商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及转移。她强调,大陆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即使是内迁,也必须考虑转型升级的问题,否则过几年仍会面对老问题。

转型:台商从第二产业转战第三产业

如何转型,台商喊出了"二转三"的口号。陈柏光表示,目前中国大陆不少沿海城市业态结构仍偏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40%。未来,服务业在大陆虽然未必能达到欧美六七成的比重,但发展空间仍很大。据分析,台商进军第三产业至少有几项优势。一方面,台湾第三产业发展早于大陆,在衣、食、住、行、育、乐等领域已拥有不少知名品牌,如餐饮业的85度C、鼎泰丰、永和豆浆;鞋业零售的达芙妮;美容产业自然美、佐登妮丝;百货零售大润发、太平洋百货;教育培训业的吉的堡、长颈鹿等,可将成功经验嫁接大陆市场。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发展,台商已融入大陆社会,拥有经营资源和人脉资源,了解大陆相关政策。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稳步发展,第八次江陈会两岸正式签订投资保障协议,更为台商转型升级撑起了保护伞。

方式:打造通用商业平台真正"抱团发展"

眼下,已有台商把握住大陆扩大内需的契机。据85度C中国区行政管理处执行副总裁邱志宏透露,到8月底今年新开门市超过81家,第四季度还将再开30至35家。"目前正在评估跨足中式餐饮,年底前就会推出第二品牌"。

但对更多拟从第二产业转战第三产业的台商或考虑到大陆发展的台商而言,85度C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仅店租或渠道费用一项,就令许多中小型台商难以负担。因此,在陈柏光看来,"抱团"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他表示,过去台商虽喜欢在东莞、昆山等地"扎堆",但都是各自发展,并未共同经营。真正的"抱团发展"是打造一个通用的商业平台,连通台商资源、资金和能力,透过"聚拢效应"集合出市场规模。

据透露,为协助台商转型,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皖江·铜陵 示范区台湾产业园揭牌之后,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的下一个目标直指北京,并称"正在筹设北京台湾名品城"。郭山辉表示,台企联正在与北京市政府洽谈,由政府提供土地,作为台湾名品城的用地,希望年底前能有结果。据介绍,北京台湾名品城同时经营批发和零售,产品种类包括家具、自行车等一般商场内较少见的台湾产品或大陆台商产品。该模式还拟在各主要省会城市复制,解决台商的内销问题。

"铜陵经验"打造完整台商生活圈

近两年,全国台企联在帮助台商产品打开大陆市场上可谓动作频频,目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今年3月份启动的铜陵示范区项目,包括台湾产业园和集中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台湾风情商贸文化城,该项目被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称为"铜陵经验"。其实,大陆各地兴建台湾工业园或者台湾商城早已不是新闻,但"铜陵经验"的亮点在于其并非单纯的"台商产业园"。除了吸引制造业台商向内陆迁厂外,还组建台湾商贸城,引进台商的服务业品牌,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试图在铜陵打造一个完整的台商生活圈、物流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