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图资产

国际粮价频频上涨 中国只能任人宰割

发表于:2024-04-19 作者:陆图资产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6日发布的8月份食品价格平均指数为213点,虽与7月持平,但仍在经历暴涨后的高点徘徊,粮食危机隐忧仍未消退,全球各组织仍在加紧呼吁采取共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粮价暴涨,再次反映美国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6日发布的8月份食品价格平均指数为213点,虽与7月持平,但仍在经历暴涨后的高点徘徊,粮食危机隐忧仍未消退,全球各组织仍在加紧呼吁采取共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粮价暴涨,再次反映美国等发达国家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部分农产品上是最大的进口国,在对国际粮价影响的话语权上却没有相应的地位。专家呼吁,发展中国家应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应对国际粮价上涨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趋紧:大豆接力"疯狂" 粮价未来供需将失衡

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8月份为平均260点,与7月的数字相同,但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指数则有所增长,抵消了玉米的小幅回落。美国玉米和俄罗斯联邦小麦的作物前景恶化最初曾导致国际报价坚挺,但随着美国一些受旱最严重地区普降大雨,以及俄罗斯联邦宣布不对出口设置限制,价格在月末出现松动。进口需求回暖使国际大米价格保持稳定。另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报告,6月至7月,全球玉米和小麦价格各上涨25%,大豆价格上涨17%,大米价格下降4%。世行跟踪国际粮食价格的粮价指数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也高出2011年2月份的峰值。

8月粮食作物价格虽然没有再度冲高,但大豆还是再攀新高。本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和豆粕期价再度创下历史纪录,其中大豆价格逼近18美元/蒲式耳。另据生意社统计数据,8月份国内粮油期货品种涨幅居前,其中豆粕、豆油主力合约分别上涨5.41%和4.28%。本周,豆类期货延续强势,豆粕连续4个月的累计涨幅超过30%。据了解,过去五年来已发生过三次国际性粮食价格暴涨,每一次都有天气的因素。本轮国际粮价暴涨也源于美国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天气以及由此对于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减产的担忧。

粮农组织6日发布的谷物供需报告还再度下调对2012年世界谷物产量的预报,得出2012至2013年度全球粮食供需平衡将明显趋紧的结论。该报告指出,全球谷物产量将不能完全满足2012至2013年预期的利用量,预示着需要动用的全球谷物库存量将会超过先前预期的水平。粮农组织2012年世界谷物产量的最新预计为22.95亿吨,比2011年的纪录少5200万吨(2.2%)。该预报数比粮农组织7月份报告的数字低4%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和严重干旱导致美国玉米产量前景恶化。

对2013年各作物年度结束时世界谷物季末库存量的预测已下调至5.03亿吨,比7月份的预测低了3250万吨。在这一水平上,库存总量将比季初水平减少1900万吨。近期迹象表明,2012年产量将大大低于先前预期(特别是玉米和小麦),库存量预测的调整就是根据这一情况而做出的。因此,世界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很可能将接近21%,而上年度为22.5%,2008年曾出现19.2%的低点。在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在谈及该指数时说,"目前水平让人放心。虽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没有理由就目前的价格来谈论世界粮食危机。然而,国际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

联手:全球协商应对 诟病出口限制

针对近期粮食危机隐现的状况,令数个大型国际机构紧张,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粮农组织都发表了要协力应对的呼声,剑指粮食出口限制。粮农组织、农发基金和粮食计划署9月4日就国际粮价问题发表联合声明称,当前世界粮食市场行情以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飘升为特点,导致人们对2007至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重现的担忧。国际社会不仅要尽快采取行动来防止价格过度增长,还必须着手解决导致这种涨价潮的根本原因。三大粮食组织声明呼吁采取快速、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阻止粮食危机的发生。在应对高粮价时,各国必须避免发生抢购现象和避免实施出口限制。

2008年的粮食危机和2010年的粮价上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个别国家采取出口限制政策。据了解,2007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之前,阿根廷、越南、乌克兰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都实行了出口限制措施,而2010年俄罗斯实施粮食出口禁令,引发小麦等产品的强劲上涨。正在俄罗斯举行的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组委会秘书长佩德罗萨说,确信俄罗斯有能力保证亚洲地区的粮食供应,"此次会议能加深俄罗斯与亚洲国家在粮食领域的合作,在物流和农业基建领域俄罗斯也需要周边国家的投资。"

近期二十国集团(G20)也密切关注并商讨如何应对粮食价格上涨,力求避免一旦全球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个别国家采取使情况恶化的单边政策(限制出口、囤积粮食)的情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高粮价需要各国采取协调机制来共同应对。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的时候,一些国家限制出口,会进一步抬高国际粮价。在相互依赖的国际市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事件会给粮食安全留下隐患。

据了解,2011年6月,二十国集团(G20)召开农业部长会议,倡导发起设立农业市场信息机制。以建立新的机制来加强农业生产、消费、库存和贸易方面的信息交流和透明度。欧委会官员日前表示,尽管美国部分地区遭遇罕见干旱,但世界粮食储备基本面仍然良好,如果G20针对粮食可能出现危机问题召开协调会,欧委会将积极参与。虽然目前在国际层面尚无明确的协同措施来应对粮价,但多个地区正各自采取措施平抑粮价上涨带来的危机风险。

欧洲多个国家银行业正在撤出那些能够对粮食价格进行投机的金融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价格波动风险。有媒体报道称,相对于直接颁布出口禁令,今年俄罗斯可能会使用非正式和较隐蔽的工具,包括严格控制铁路运输,来限制粮食的出口。对此,瑞克环球农业咨询公司总经理孙彤认为,不能完全排除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今年受灾的美国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赚钱,而较大的买方中国和印度粮食有可能增产,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角色:信息化建设是话语权基础

不管是在农产品的现货还是金融市场,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扮演着主导的角色,随着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专家呼吁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应对国际粮价上涨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以2004年的"大豆危机"为例,当时美国农业部先调低、后调高大豆产量,造成大豆价格从暴涨到暴跌,我国大豆产业由此蒙受巨大损失。李国祥认为,现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农产品的供需信息,基本上要看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作为平衡市场的积极力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部分农产品上是最大的进口国,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彤介绍说,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主要是能够依据对农产品信息和数据的解读,做出预测并进行操作,比如美国农业部每年花费15亿美元用于农业数据的调研。孙彤建议,中国应该下大力气建立完整的数据发布体系,对粮食采购制订全年的计划,并在大量采购时提前预警,以免造成国际市场的恐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三林建议,中美两国对国际农产品价格有重要影响,面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新特点,中美两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强合作,包括农产品储备合作、贸易合作以及金融监管合作。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建议,在新的形势下,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利用当前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契机,逐步建立起中国的农业数据体系和权威、统一、系统的发声渠道,加强国际市场粮价检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