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图资产

银行暴利:不良贷款余额大增 银行暴利时代恐结束

发表于:2024-04-20 作者:陆图资产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0日,随着上周五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中报出炉,16家上市银行均已交出上半年成绩单。与去年同期利润增速普遍超过三成相比,大部分银行利润增速减缓。纵观各行中报,不论是四大国有银行座次重排,还是银行不良贷

随着上周五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中报出炉,16家上市银行均已交出上半年成绩单。与去年同期利润增速普遍超过三成相比,大部分银行利润增速减缓。纵观各行中报,不论是四大国有银行座次重排,还是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长,都吸引了众多视线。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达到5453亿元,其中最能赚钱的还是规模最大的工行。

半年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工行净利润达1232.41亿元。除工行以外,建行净利润也超过千亿,上半年该行净利润为1062.83亿元。不过,各家银行的利润增速出现明显分化,增长最快的超过40%,最慢的仅为个位数。中报显示,增速较快的是刚刚更名的平安银行以及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增长均超过40%。增速最慢的是中国银行,仅为7.58%。

净息差拐点已到

银行业人士认为,除了不良双升的拐点,银行业过去多年依赖的主要收入来源利息差也难以维持高位。比如,随着降息周期到来,中国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2.1%,同比略微收窄,净利息收入则增长12%,达到1240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表示,净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币进入降息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

同时,主要经济体维持低利率,外币资金利差也出现收窄。而在招行方面,由于贷款收益率下降、存款成本上升及6月份的非对称降息因素影响,该行二季度净息差环比下降了18个基点至3.03%。从净息差上看,除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净息差出现回落。其中,净息差增加的银行有:宁波银行2012年中报净息差为3.06%,同比增长0.46个百分点;兴业银行净息差为2.44%,同比增长0.05个百分点;北京银行净息差为2.33%,同比增长0.05个百分点。业内专家认为,降息的预期和市场利率化改革,使息差收入水平难以持续,在宏观经济下滑、贷款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不对称降息尤其是存款利率上浮加大了银行的负债资本。

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增长

在16家上市银行中,大部分都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反弹"的现象。其中,有7家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在银行资产配置中,不良贷款是根敏感的神经。中行中报显示,至6月末,中行的利润增长不到8%,但不良贷款总额6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8亿元,不良贷款率0.94%,比上年末下降0.06%,不良贷款单升。中行的中报证实了此前业内的预期:五大银行虽然不良贷款率都有小幅下降,但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都在上升。统计一下,A股上市的银行中,竟然总计有1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上升。对此,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提醒,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年初我们对全年不良贷款的走势做了充分的预期,原来预计可能会双升,所以确立了力争不良率在1.2%以内的目标。"实际上,工行2012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从去年末的0.94%下降到0.89%,不良贷款余额从去年730亿元升至751亿元,"一升一降"的结果已属不易。令人高兴的是,从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我们能够发现,相比2010年,第三产业领域的入围企业增加较多,比重显著上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我国经济长期处在"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的困局之中,第二产业因其对于GDP增长有较高、较快的"满足率"而普遍青睐有加,但是产能过剩、工资成本急剧上升等问题又"倒逼"着反应敏捷的民营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适时转型。

投资第三产业、投资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虽然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集中度明显低于上年,其中有107家活跃在第三产业,比上年增加11家。这是一个好兆头,是蓄中有发--发得很健康、很及时、很有意义,今后应发得更强劲些,以利于更大力度地促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蓄发相变之"变"还在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区域差异连年缩小。

尽管在入围企业中,东部地区仍为主体(380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基本持平,但中部地区增长显著(从44家增加到53家),说明中部地区正在梯度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日益加大"承接"分量,其中必有大量民营企业的及时跟进。未来,不仅中部地区,即使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入围企业诞生,由此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日趋均衡。在这方面,应当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继续给力。

布局

在国内外经营环境充满变数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要做到锋睿不让、本色不藏,颇有难度。这迫使很多民营企业在应对当前的同时必须精心布局长远。从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动态变化中,有两大支点体现出了大企业精于布局的特有风范。一是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提高国际化经营力度。据调研分析,在国家政策引导下,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有163家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实质性投资,其经济效益明显优于未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分别高出0.42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

这必将产生相应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到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合理布局,使民营经济在新的同一起跑线上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走出去"进行全球范围的市场经营布局,在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也是蓄发相变的一大重点。其中,已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为150家,相关工程项目等已达584个,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92%。这表明在战略高度进行全球布局,显现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视野以及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已大大拓展。

特别是这些已经长大了的企业还普遍更加注重海外品牌建设,有154家已注册国际商标,其中92家拥有马德里商标,一展前所未有的成熟与老到,这无疑意味着今后将成长得更快更强、更具软实力,因而也更有可能源源不断地输送或进阶到世界500强之列。再联系到近两年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中小企业调研和小微企业调研中,发现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都有非常明确、坚定的品牌意识,更说明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大有希望的。回想起来,我们真应该在品牌建设中多一点总体布局意识。"四万亿",加上地方融资平台的十多万亿,这样热热闹闹的"流动性盛宴"会否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中国经济增长原本应有的长周期效应?

有的学者提出质询说,在过去若干年里,"中国出了一大批房地产亿万富翁,大马路大广场及政府办公大楼也比比皆是,却居然没有出一个世界级的时装设计大师,没有出一个世界级的时尚品牌,没有出一个世界级的个人IT产品品牌,坐拥数以亿计人口的消费市场却只是跟在LV和苹果手机后面'追星'"。

或许,一个品牌特别是世界知名品牌的问世,需要较长的蓄势进程,但加快将各种资源向创建品牌特别是世界知名品牌集中配置,可以说,一些有条件有基础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也该到了"大地长天、远山沧海"般的豪迈发力之时。这难道不正是更高层次的蓄发相变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