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图资产

调整建筑胶凝材料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应用并部分替代水泥减少碳排放

发表于:2024-04-26 作者:陆图资产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4月26日,--访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提交了多份建议,除了涉及与农业生态发展相关的建议外,还提交了一份备受建筑

--访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提交了多份建议,除了涉及与农业生态发展相关的建议外,还提交了一份备受建筑建材行业关注的建议,那就是《关于调整建筑胶凝材料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应用并部分替代水泥减少碳排放的建议》。

据了解,水泥、石膏是传统建筑胶凝材料。水泥生产过程中伴随高资源消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环境负荷。数据显示,水泥煅烧温度为1450摄氏度,生产1吨水泥熟料大约排放1吨至1.2吨二氧化碳,而目前我国水泥年消耗量约23亿吨。相比之下,以工业副产石膏为原材料的建筑石膏煅烧温度为150摄氏度,生产建筑石膏粉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0.2吨左右,按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计算,如果用高性能石膏胶凝材料部分代替水泥,可减少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因此,在万连步看来,采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石膏粉原料进而降低建筑物中水泥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规模化利用途径,同时也是减少碳排放、促进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措施。从长远来看,以工业副产石膏为原料生产高性能石膏胶凝材料,完全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及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总体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测算,我国工业副产石膏年排放达2.2亿吨,堆存量超过8亿吨,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土地与水体资源,其中磷石膏的处置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然而,万连步告诉《中国建材报》记者,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受政策、地域、市场成本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迟缓,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工业副产石膏项目无害化预处理欠缺,且规模较小、产能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二是基础研发投入不足,对石膏的脱水机理、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研究不够深入;三是政策引导不足,相关产品在建材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缺乏规范的储运精加工基地,产品质量不稳定,石膏产品市场乱象丛生。

因此,万连步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行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建议调整现阶段建筑胶凝材料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应用并部分替代水泥。"通过建立长效协调运行机制,扶持工业副产石膏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工业副产石膏制品示范应用,严格规范并控制天然石膏开采等措施,有效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步伐,促进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

基于此,万连步提出了4点具体建议。

第一,建立长效协调运行机制。通过出台规模化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设立石膏行业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建设专业研究平台、专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大研发经费支持与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快相关标准的立项、修订、制定和批准工作等措施,逐步建立长效协调运行机制。

第二,扶持工业副产石膏骨干企业。对示范性好、创新性强的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相关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激励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一批技术服务型领军企业,为相关企业提供创新指导、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拓展行业协会优势和服务空间,向骨干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融资、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增强相关企业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积极开展工业副产石膏制品示范应用。建议采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石膏粉原料,高度重视α半水石膏的在线应用。尤其以磷石膏、脱硫石膏、钛石膏等堆存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为着力点,开展工业副产石膏规模化综合利用示范和基地建设。结合当地建材需求,推动优先消纳各类可替代水泥的石膏粉料和生石灰,发挥其在保温、防火、杀菌、低放射性、抗开裂空鼓、提高工效等方面的优势,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消纳增量,逐步消除存量,缓解长江水质污染,置换出大量堆存用地,同时逐步部分替代水泥,有效减少碳排放。

第四,严格规范并控制天然石膏的开采。建议制定更加严格的政策,尤其是严控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的天然石膏和天然石灰石的开采,加快向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方面转型。

中国建材报记者:王怡洁

0